近年来,宣威市进一步理顺机制,多元投入、建管并重,营造了“建良田、兴产业、谋发展”的良好氛围。3年间宣威市累计投入项目资金3.99亿元,在24个乡、镇、街道新建成高产稳产农田27.79万亩,累计建成田间机耕道路526.97公里,修建100立方米—500立方米蓄水池179座,蓄水总量达6.52万立方米,建成排灌沟渠31.5千米,布设田间管网531.64千米,项目区配套种植绿肥、增施**肥,科学设置耕地质量监测点,全面提升项目区耕地质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改善田间基础设施,实现农机入田、管网入地、地力培肥,为粮食持续增产增收、农业产业持续优化、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路通、水通、地肥,实现“农机入田、管网入地、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田体系,提升土地利用质量、生产效能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破解传统农业靠天吃饭难题,项目区土地流转率由30%提高到70%以上,项目区农业机械化率提高到90%以上。每个项目区打造1片以上**基地,大规模举办玉米、马铃薯、水稻绿色优质高效创建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推广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提高建设标准和产能,创下项目区马铃薯亩产5吨、玉米亩产1.2吨的高产佳绩,亩均增产120公斤,**全市粮食总产达8.1亿公斤。
推行“高标准农田+农业企业+基地+园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每个项目区均有1个以上招商引资企业入驻。目前,项目区已引进培育农业36个,催生了永安田园综合体、龙场蔬菜、灰硐白芨、乐丰马铃薯3个产业联合体,创建88个绿色生产基地。新型经营主体进驻,增加了当地农户地租和务工收入,亩均增加900元以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升项目区综合效益。农田基本建设为发展农业生产,在土地上采取工程措施或生物措施,兴建能在生产上长期发挥效益的设施。是为利用和改造自然,发展农业生产,实现稳产高产,对农田进行改造和建设所采取的措施的总称。长久以来,种田一直是广大农民较关心的事情;而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农业是我国的**产业,但是很多农民还依旧没有改变“靠天种田”的观念,而这也是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拖慢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步伐。而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以有效改善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弱的现状。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可谓是应运而生。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有哪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义在何处?下面跟土流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